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太行壁

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堌堆的思考  

2009-02-23 11:14:45|  分类: 默认分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

堌堆的思考

□魏则明

  野外有一堆高大的土台,土台上生长着乔木、灌木和杂草、夏荣冬枯,鼠兔为穴,有时还可以看到一些残缺的砖块,显得阴森而又神秘。台下是起伏的田野、静默的沟壑,在文学作品中,这样的土台有令人玩索不尽的思考,在国画作品中,它是用淡墨和软线条组成的一块蕴藏着美感的奥区。

在我的故乡鲁西南,黄河故道的两旁时常能见到这样的堌堆,如果说它是坟墓,为什么没有墓碑,如果说它是古代的避水台为什么又远离乡村,它究竟是什么,没有人能说得清。

日子久了,这样的所在就成了人们敬畏的地方,也就生出了一些恐怖的怪异的传说,传说多是乡村俗妇的创作,或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鬼故事,或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标准诚信缺失的见证。

在我所住的濮阳新城中,也有两堆这样的土台,一个是“会盟台”,另一个是“蒯聩 台”,二十年前这两个台同样处在旷野中,有着“鬼修城”和“点将台”的传说,触及到这样的思考,往往使我的心灵陷得枯涩而又无奈。

这是一个经济贫困的国度;是一个洪水泛滥的国度;一个瘟疫肆虐的国度;是一个旱涝与蝗害轮换的国度;也是一个杀伐重叠的国度。自然的与人为的灾难破坏着人们正常的生活,夭折着不能健康成长的文明。痛苦的历史变成文字后便被放进了书柜,很少有人去翻阅它。甚至有些历史没有形成文字,口传改变了原貌的形神,后来的人即使读到它也忽略了对它的探究,众多的遗迹遂成了一个个千古的哑谜。

人的生命是这样的短促,在为生存的奔波麻木中,很少有人去寻找精神的故乡,叩问自己的心灵,即使结伴远游,由于众人的干扰也难进入幽微的意境,因此我是一个深知其奥的独行者与思考者。

仿山是鲁西南著名的一片堌堆。宋元明清时期,文人雅士把它作为游乐寻静的场所,但它却是周朝姬振铎的墓地,堌堆上草木萋萋、凉风阵阵,沉郁的松柏仿佛在鸣奏着一阙悲凉的古曲。每次从那里走过,它总能勾住我的目光,引起我对久远年代的怀想。

蒯 聩台离我所住的处所只有50米,20年前它还保持着原始的野趣。今天它被鳞次栉比的楼房包围着,台上的树木伐光了。新的建筑废料被埋入其中,成了一个名不符实的灰堆,我在想,若干年后考古的人们是否把蒯聩 台会由文物遗迹质疑成一个建筑废料的遗存。

夕阳中,蒯聩 台上有着三三两两休闲的人们,一位老者坐在台边,燃着一只烟,沉默地望着西面的楼群,几只黑色的鸟横过上空,相邻的公路上响着马达的引擎,破坏着与它相适应的安宁。我想,到此的人们是不会形成一种历史感的,因为它缺乏一种怀古的氛围。思考历史与现实,感到这样也好,轻轻松松的没有挂碍。

沉重固然是一种质量,但家国文化留给人们的毕竟是一种忧郁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

 2004年7月9日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07)| 评论(4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